4月23至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举行。本届论坛汇聚了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190余位博物馆馆长、相关领域专家和代表,围绕博物馆的时代价值、发展路径等做经验分享、交流互动,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此外,与会嘉宾还实地考察了良博院、西湖、大运河等世界遗产地,体悟人文之美。我校选派108名师生志愿者参加本次论坛志愿服务。

为更好服务中外来宾,从招募、面试、岗前培训、实地模拟再到正式上岗,历经层层选拔,最终打造出这支语言素质硬、服务意识高、精神面貌好的多语种志愿者队伍。其中,英语志愿者占19.3%,法语志愿者占31.2%,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志愿者占19.3%,确保每位嘉宾都能感受到“母语级”关怀。浙外小青荷们用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架起文明沟通桥梁,用自己的贴心服务为本次论坛注入青春能量。
会议期间,小青荷们从门口迎宾、签到登记、前台咨询、入住办理、餐厅服务、医疗保障,再到会场引导、博物馆介绍、互动区翻译,全方位全流程为各国外宾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Hello, welcome to Liangzhu.”“Bonjour, bienvenue à Liangzhu.”“Hola, bienvenido a Liangzhu.”“Hallo, willkommen in Liangzhu.”一进论坛门口,外宾们就能听到小青荷们熟练地运用各国语言向他们问好。同时,小青荷们用得体的姿态礼仪、标准的引导手势将外宾接入下榻酒店内,让外宾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 Hello, I'd like a cup of coffe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pay with Alipay?"" Sure, sir! Let me show you. We also have a dedicated currency exchange counter where you can directly open an Alipay account." ”在大堂咖啡厅,小青荷在手机上为外宾演示如何使用支付宝进行购买结算服务。他们耐心讲解,将专业所学应用到实际。他们脸上的微笑感染了每一位过往的外宾。

在非遗互动区,小青荷们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熟悉掌握了笛子、书法、末茶、丝织、制伞等非遗文化项目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亮点,并用所学专业语言翻译好相关内容,做到了在实践中学,在实干中用。当有外宾走近非遗互动区时,小青荷们主动迎上去,向外宾介绍我国的非遗文化,并邀请外宾亲自体验。“Your speaking is great! I hope to see you all again next time I come here.”外宾们在志愿者们热情大方的服务下,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更感受到了浙江青年、中国青年的朝气与活力。





本次高级别论坛志愿服务圆满画上句号,但志愿者精神传承不会停歇。浙江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纷纷就本次志愿经历的所思所悟作经验分享:
23翻译2班 王佳楼
这是我继良渚论坛后第二次参与余杭区主办的大型活动。作为一个良渚人,我热爱良渚,对参与这次志愿活动倍感亲切与荣幸,充满幸福地见证着良渚一步步走到世界面前。我服务于主论坛开幕式,负责向嘉宾介绍文创产品与智能照相机。作为一名翻译生,我将继续加强翻译技能的学习,特别是与余杭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等相关的翻译,做好准备以积极投身于下一次志愿活动。
22俄语1班 李菁雯
在服务期间,我遇到了一位法国外宾。她对中国茶文化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想选购一些特色茶叶带回法国与亲友分享。由于语言障碍,她在茶叶专柜前显得有些犹豫。我主动上前询问她的需求,用英语详细介绍了不同茶叶的特点,并根据她的口味偏好推荐了径山寺茶。在交流过程中,我还分享了一些茶道文化和冲泡技巧。看到她从最初的困惑到最终满意地选购了心仪的茶叶,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临别时,她特意手写了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谢意让我深受感动。

23翻译3班 周俊泽
此次志愿活动让我感触颇深。服务期间,我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面对突发状况时不再慌乱,而是冷静应对,展现出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口译专业的学生,在提供语言服务的同时,我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充分锻炼。此次志愿服务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平台,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真实的互动精进翻译水平,在实战场景中提升应变能力,以外宾实际需求为导向锤炼临场发挥。
22美术2班 陈佳琳
在服务过程中,我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博物馆从业者与学者。面对语言差异和文化习惯,我学会了更耐心地倾听与表达,用简洁清晰的语言传递信息。当一位法国学者因航班延误焦急抵达时,我主动协助她快速办理手续并引导至会场,她真诚的感谢让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细微之处的帮助也能成为国际友好交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