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博学笃志,怀热忱之心奋进
他矢志深耕,持守正创新超越
他践墨逐新,凭实干担当致远
他曾经
连续三年专业综合成绩第一
任校学生会执行主席
学科竞赛累积获奖30余项
包括11项省部级A类竞赛
他就是
创新之星 吴泽楷

创新赋能,青年先行
2021 年对吴泽楷来说是梦想启航的一年,那一年他踏入浙外校园,满怀憧憬与热忱。时光匆匆,转瞬已过数载,回顾这几年的拼搏历程,他用“致远自迩,笃行不怠”八字概括。初入大学,吴泽楷即立志以理想信念驱动创新,做多元领域的佼佼者,逐梦时代浪潮,争做新时代的“千里马”。在思想层面,他加入校博雅人才学院,担任青年宣讲员,不断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奋进。实践探索层面,他主张务实与超越,以创新为剑,在实践与探索中实现自我成长与进步。躬身实践、劳逸结合,吴泽楷深知全面发展是塑造完整人格、拓展成长广度的必由之路。他曾多次参加校园迷你马拉松、篮球赛、辩论赛、星光音乐会合唱快闪等文体活动,在埋首书卷与工作筹备中劳逸相辅,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回归学习与工作。

创新驱动,追求卓越
吴泽楷在浙外校园中用行动书写青春华章,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路上熠熠生辉。他师从诸多良师,在学术与实践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以科研创新和专业素养夯实根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提升自己。“和山立志铭初心,博学笃行向未来”,他以“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为引领,勤于研学,入选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成员、校国际化卓越教师创新实验班成员、校青马工程博雅人才学院学员;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在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省会展策划创意大赛、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高校师范生教学竞赛中屡次斩获不俗佳绩。“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吴泽楷的事迹正是印证了这句话。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师范生,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科层面的自我提升,而应更多地在各类事业实践中全面发展。“以创新为驱动,以卓越为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的有为青年。

创新务实,行稳致远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他认为创新并非单纯追求从零到有,而是基于脚踏实地和日积月累去收获成就。对他而言,创新是驱动力,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竞赛中助他在追求卓越之路上不断前行。“厚德、笃学、务实、创新”是吴泽楷对创新之星的定义和认识,也是他对浙外学子的期待与祝愿。立足当下,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他将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卓越的创新精神,竭尽全力完成每一项任务,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磅礴力量;展望未来,他希望浙外学子勇于进取,大胆开拓,多多参加实践活动,拓宽视野,让大学生活更加充实精彩。

Q1作为乡野社会实践团的创始人之一,实践活动早已成为您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之一。您认为对自己改变最大、感触最深的实践经历是什么?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给大学生带来怎样的收获和成长?
改变最大的一次实践活动是大一自己刚开始做项目时,指导老师在暑假的时候带着我去村里做采访调研,因为采访的大多是习惯讲方言的高龄老人,所以语音转文字的工具都用不上,需要自己去听,然后再把它转录出来。我认为最宝贵的收获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平时的专业课学习,更多是教会你如何获取知识,而社会实践,锻炼的是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收获一些未来职业及生活需要的实用技巧。
Q2作为大学生创新事业的践行者,您是怎样开始各种创新项目的?能不能给想开始创新项目却毫无头绪的同学们分享一下最初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时的经历或规划?
不管是做项目还是参加比赛,我们都不能为了参加比赛而去比赛,我觉得一定是要讲究“落地性”。当时我是从新苗人才计划开始的,像这类比赛,都会给学生经费资助,这对立项后开展社会实践有很大帮助。所以我觉得从新苗、大创这些培养类项目开始,去获得一个立项,再围绕立项成果展开我们的社会实践、调研,然后去丰富我们的成果,去参加科研竞赛和发表论文。然后,对于新参加项目的人,我觉得就是不要眼高手低,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去做,寻找合适的团队或者感兴趣的项目,从新苗这些项目一步步开始。刚开始会有很多项目失败的经历和尝试,但这恰恰对于不断打磨项目、完善项目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Q3您参与的创新项目从立题到申报获奖,您认为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什么?
我觉得最有挑战的环节肯定是落地。我遇到的很多团队可能会停留在我们写申报书、写文字阶段。但我们要知道的是,现在不管什么项目、比赛,都是在强化“落地性”。从纸上的申报书到落地,我觉得是很难的。因为一旦涉及落地,我们就需要把事情细节化,不能止步于空想,包括前期的布置、中期的宣传、后续的成果总结,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所以我觉得落地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但只要做好,也会是整个项目最出彩的部分。
Q4在您看来,那些希望在创新领域有所建树的大学生更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您认为自己在这些核心素养中最突出的是哪一点?
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就是我在答辩中提到的四个“力”。一是团队的凝聚力;二是反思力,反思自己的项目,思考问题存在于哪个环节;三是创新力,我们不要去做一些同质化的项目,多去看哪些项目是我们目前稀缺的;四是行动力。我觉得我自身更具备的是行动力和统筹力。能让团队每个成员都发挥比较好的作用,我觉得统筹是比较关键的。还有大一、大二的时候,虽然经验不足,但我可以做到想到就去做。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力”是我身上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点。
Q5在这次创新之星评比活动中,相信您也看到了很多朋辈身上的闪光点,您可以分享一下他们对您的启发以及后续您在创新领域的发展拥有哪些新的见解与目标吗?
我之前一直觉得像我们这样的文科院校与创新关联度不高,但在活动中看到了其他选手运用自己专业知识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因此我觉得可以把创新跟自身的教学相结合。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认为教育本身也是需要不断创新,进行实践革新。所以我觉得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更多地去研究一下如何将教育和创新结合起来,包括我们还可以全方位结合多元化因素,比如学科的多元性、跨学科交流,让它们在创新内核的推动下转化发展。不同的选手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创新方式,对我有很深刻的启发。

立身诸业,以创为魂
创无界,探未知,启新程
勇立潮头,用实践诠释创新精神
上下求索,以拼搏吹响奋进号角
循“新”出发,向“新”而行
拥抱属于创新者的伟大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