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宣勇以“把校训精神转化为我们的行为方式”为主题开讲新生第一课。追梦堂里近千名2016级新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宣勇书记既形象生动又深富教育意义的第一课。
一开场,宣勇书记向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新生们为浙外输入年轻的血液,带来前进的动力。宣书记深情地说,我们很有缘,同学们是他到浙外后迎来的第一批新生。第一次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在他的生命记忆里,这一届学生将会成为他永恒的记忆,也希望今天的第一课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被宣书记一番深情的话语感染,现场充满了温暖的气氛。
宣勇指出,在浙外求学,对同学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学文化,而在大学文化里,最核心的就是校训精神。围绕“何为浙外校训”“校训蕴含的文化精华”“如何培养校训精神”等三个方面,宣勇作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何为浙外校训?宣勇强调,校训是一所学校希望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这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校训是大学的育人之纲,是培养学生成才成长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导向,也体现着这所大学的品格和气质。他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校训产生的过程和出处,并细致解读了“明德”“弘毅”“博雅”“通达”四个词的深刻内涵。
关于校训蕴含的文化精神,宣勇指出,校训的文化精神,与大学的使命、大学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校训精神体现了大学“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具体来说,“明德”就是按照时代的要求,要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在新时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同学们需要做到三点,即明大德、守公德、养私德。“公德就是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是个体与群体以及社会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其中,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就是大德,是更高层次的公德;而私德是指私人领域中的道德,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宣勇结合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鲜活事例,形象生动地为同学们讲解了怎样才能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养私德”,并进一步指出,作为讲公德的人,首先要从养私德做起。养私德是个人之操守,就是要对各自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要修身。而修身的最高境界则是慎独。宣勇要求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开展一场私德的修行。
“弘毅”,其文化精神就是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宣勇指出,这也是我校在六十年办学过程中所积淀的精神品质。学校的发展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史,正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才能六十年薪火相传。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人梦想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既要目标远大又要意志坚强。宣勇强调,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每个团体、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校的梦想就是实现浙外梦。今年学校迈入办学的第二个甲子,正踏上国际化办学的新的征程,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就是我们的梦想,把大家培养成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就是我们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学校依然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唯有如此,才能肩负重任,行之深远。
“博雅”,表现着我校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精神。宣勇指出,培养国际化人才,要充分发挥学校多元文化的优势,学习人类文化的各种优秀成果。“博雅”二字其实就是对同学们学习的要求和目标。宣勇列举了今年上半年被评为“学习之星”的三位同学,指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学霸”,得益于“对学习有热情、懂得合理规划时间、涉猎广泛”等三个共同特点。宣勇强调,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要不浮躁、不功利;静下心来,确立目标,养好习惯;学会寻找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通达”的本意是融会贯通、用于实践,强调特殊能力和实践能力。宣勇讲到,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专业领域,涉及许多学科知识理论,如何将这些知识理论融汇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的专业学习要做到“博雅通达”。宣勇指出,对在校生而言,通达的主题有三点:一是学习与实践。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应用和巩固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志愿服务。这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计回报地服务社会的行为,既能锻炼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的公共服务精神。三是创新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下,同学们的创业热情高涨。学校在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努力打造各类平台,不少学生在创业创新的路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学时期是勇于承担错误、勇于承受失败的最好时期,因为这是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允许试错的。同学们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如何培育校训精神?宣勇指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其中最具内涵的是价值观和精神气质。我们的校训“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就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是我校最核心的精神气质。我校校训是六十年办学历史的凝练与升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校训精神的发展也应体现出新的时代元素。校训精神的培育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宣勇强调,当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我们的校训精神也要体现国际化元素。我们要努力建构多元、高雅、现代的校园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必须是开放的,是不断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动力,在新的形势下,校训精神的培育应该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累积。校训精神的培育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其核心是知行合一。
宣勇希望同学们在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校训精神,在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中积极发扬校训精神,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宣勇动情地说,等你们毕业走上社会后,最能想到的是同学和校友,最亲的是室友,为什么会有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因为你们的文化基因中都流淌着母校的校训精神,是这种精神让你们感受到同学之间是最可亲可爱的。宣勇勉励大家,在学习生活中要深入理解校训的丰富内涵,并将此作为大学生活的最高准则,融入自己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成为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成为同学们的文化基因。并祝愿同学们在浙外学有所成,放飞梦想!
在主题报告后,宣勇还与同学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现场互动。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悟,就同学们提出的“学校未来的发展”“第一、第二课堂的结合”“时间管理”等问题情真意切地进行了解答。
整场报告,宣勇旁征博引、博古通今,还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列举了我校多个学生社团、创业团队和十余名优秀学子的成功案例,以详实的数据、丰富的事例,深入浅出的分析,鞭辟入里的解读,孜孜不倦的教诲给同学们上了精彩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