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团委将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作为牵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端,在工作中积极探索,以该计划的实施为组织赋能、为区域赋能、为专业赋能、为成长赋能,形成“四重赋能”工作链条,引导广大学生走进社会基层,服务区域需求、站稳人民立场、提高社会化能力。
一、为组织赋能,强化基层建设,突出“社”的功能
学校团委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中,注重基层团委的社会化功能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工作。语言类学院团委的语言服务功能,如英文学院团委、东语学院团委、西语学院团委组织各个语种班级团支部在西湖区、拱墅区以“亚运”为契机,开展外语学习,普及亚运知识。中文学院团委、艺术学院团委重点发挥趣缘功能,开展特色活动,如中文学院团委组织传统文化社团、中文班级团支部到老人社区,艺术学院团委组织音乐班级团支部到小和山各社区,开展艺术展演活动。其他学院团委发挥文明宣讲与志愿服务功能,将文明宣传的主题团日活动带进社区,同时结合垃圾分类、交通引导、反诈宣传等社区需要的普及性志愿服务带进社区。
二、为区域赋能,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区”的优势
学校团委与属地合作,建立社区实践服务基地,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如与属地所在的留下小学、闲林小学合作,探索教育新模式,建立“红领巾学院”,探索以“1个团支部+1个少先队+1个服务项目”的方式,形成供需匹配。围绕地方街道团工委、团支部提出的扶老助残、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关爱青少年等多元需求,组织各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团支部开展“青春社区行动”。
三、为专业赋能,投身服务人民,建立“实”的品牌
学校团委鼓励院系、班级团支部形成长期项目,打造特色品牌、推动社区实践项目化、品牌化实施。目前已初步语言服务社区品牌5个,教育服务社区品牌2个,文艺演出服务社区品牌4个,其他服务社区品牌3个。学校团委正带领各学院团委、各团支部在投身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四、为成长赋能,提升社会能力,突出“践”的成效
在实践中,学校团委明确成果导向,让同学在凝练成果中,实现从知识储备、专业提升到社会认可的能力跃迁,不断推进社区实践提质增效。近年来,在大学生社区实践中,有些成果成为生动的思政微课,有些成果变成了“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有些成果走出了一支支了社会实践队伍,引导学生在服务实践中提升专业本领和社会化能力,实现学生成长和社区治理“双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