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采 | 诵读经典,亦诵读人生——文艺之星邓思怡
邓思怡,来自中文学院19汉师1班,曾多次参加大型文艺活动并获奖。其中,与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相遇使她如获至宝。她与朗诵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幼时回响在她耳畔的、来自父亲的悠悠书声。而后,她对朗诵的情感便一发不可收。从小学的向往,初中的喜爱,到高中的享受和大学的收获。作为一名师范生,她说,她会通过朗诵来“嗟叹”、“咏歌”自己的心志。同时,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去引导学生学习和热爱朗诵。
在朗诵中成长
在朗诵这件事上,邓思怡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精神、物质;过程、结果;失败、成功……最重要的是她感受到了自己的蜕变与成长。
最开始参加大型赛事时,她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紧张、畏难等情绪。从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院初赛,一直到省赛结束,共历时7个多月。这漫长的战线极其考验人的压力承受能力。邓思怡一度产生过逃避心理,但是正像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的活着》中所说,“回避、躲闪、辗转腾挪都毫无作用,既然来的总是要来,迎着刀锋而上恐怕是最好的选择”,最终她选择坚持下去,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学校,她认为自己都有责任去完成它。这个情绪不断转变最终向上的过程令邓思怡感到享受。同样,活动带给她的成长也令她十分享受。心态的成熟,能力的丰富,眼界的开阔……这些知识、能力、思想和身心等素质的成长都让她觉得受益终身。
提及性格问题,邓思怡笑谈自己身上有一股不怕输的“傻”劲。关于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邓思怡前前后后一共参加过两次院赛、两次校赛,然后才是后面的省赛。大一首次参加时,懵懂的她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事后她默默反思,激励自己重拾行装,重新备战。“我不会因为多次的受挫而放弃,反而越挫越勇。我想,最后我能一鼓作气,拿到个人组省赛一等奖,这股‘傻’劲起到了很大作用。”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傻”劲,是幸运,但又何尝不是努力。
做时间的管理者
邓思怡不仅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获得了诸多荣誉,她的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这时就不得不提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兼顾学业与热爱。
邓思怡认为这与做事的效率和时间的把控能力有很大的关系。邓思怡的课业非常繁忙,但是参加大型赛事势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在二者的矛盾中,她的方法是合理调配时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她会在备忘录里面以“明天、一周内、1月内、一阶段内”为单位整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根据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完成各个任务。
另外,邓思怡还跟大家分享了《四点起床》中的一句话,“早晨4点起床,到了中午,你就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她说这句话并不是鼓吹大家不合理作息,而是让大家学会做自己的时间管理大师。“譬如说有一件事情很紧急,那么,我会第二天稍早几个小时起来,或者晚上晚睡几个小时去完成。其实,我们大学生的时间还是相对灵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作息、娱乐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以及更应该做的事儿。”这也就是为什么邓思怡学姐可以在保持优异成绩的同时,又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绽放光彩的原因。
邓思怡展现了大学生最理想的状态:把握当下的每一分钟,做自己的时间管理者,不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得过且过,而是在学业上尽己所能刻苦努力,同时坚持追逐心底的那一份热爱。
不骄不躁
得知自己获得“文艺之星”的殊荣,邓思怡在欣喜之余最想说的便是感恩与感谢。她认为这对于自己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前进。如今,朗诵于她而言不再仅仅是一项爱好,同时也是自己的一项特长。“所以,我感恩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给予我展现自己的平台,感恩指导老师(们)和同伴(们)的悉心帮助,更感恩于自己的勇气和坚持。”
诚如杨振宁所言:“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令人享受的存在,而由衷的喜爱让她更加沉浸其中。邓思怡始终认为坚持做好一件事最大的动力就是热爱。是啊,有兴趣在驱动着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感到甘之若饴。
初遇经典,好似“玉兰花下,初见芳踪。眉欲语,意才通”;相识经典,好似“最是江城有底佳,灯火人烟沸”;相知经典,好似“相遇皆缘,相伴唯心”。由初遇、相识再到相知,诵读经典亦是诵读人生。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愿我们都能读好经典。做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读透经典,做践行传统文化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