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浙江外国语学院200余名国际志愿者活跃于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女子曲棍球亚洲杯赛、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杭州国际日、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等六场高规格国际赛会。他们凭借多语种优势与跨学科素养,以专业服务和青春热情,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展现青年担当。

凌如(右一)陪同白俄罗斯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高级参赞体验非遗刺绣文化
青年专业:架设经贸合作桥梁
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对话会上,浙外志愿者担任金砖国家代表团国际联络官兼翻译,提供全流程伴随式服务。从外宾接待、行程安排到会议翻译,他们精准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并主动研习金砖国家文化背景与经贸政策,将语言能力与专业认知深度融合。“当我协助外国代表团与浙江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时,真切感受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助力开放强省的纽带。”22级翻译专业韦银兰说,这场实战让她深刻体会到外语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独特价值。“有幸见证了数字经济为国际交流注入的新活力。”22级跨境电商专业罗语桐说,“我们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搭建理解之桥的人。我在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与共赢的价值。”

韦银兰(右二)陪同埃及投资总局秘书长暨主席顾问
青年视野:感知数字时代脉搏
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期间,浙外志愿者还积极参与“丝路电商”启动日暨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伙伴国联络员会议的服务工作,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赋能跨境贸易的前沿脉动。23级旅游管理(全英)专业高竹含感慨:“当AI能精准翻译‘上火’这样蕴含文化内涵的表达时,我深刻意识到:未来的外语人才不仅要懂语言,更要具备技术思维和跨域协同能力。”通过服务覆盖150多个国家的电商平台,浙外学子不仅见证了数字贸易的全球化图景,更坚定了“专业+语言+AI”复合型发展的方向。“从课本走向国际会场,这次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小语种的大作为。”23级俄语专业魏川富说,“语言是桥梁,更是参与全球合作的重要工具。”

高竹含(左一)与外国参会代表
青年责任:守护人类共同家园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该盛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浙外学子全程参与志愿服务,从嘉宾接机接站、酒店报到,到会场引导、随队考察,以专业素养和温暖微笑展现中国青年的形象与温度。置身于这场关乎全球生态治理的对话中,24级旅游管理专业胡颖颖深受触动:“当看到各国代表跨越国界共商生态保护时,我才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现实行动。”这场实践也让他们跳出语言服务的单一角色,“我意识到,面对生态文明这一全球议题,青年不能只是旁观者。”23级数学专业赵苡然说,“我们既要架起沟通的桥梁,更要成为绿色理念的传播者、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


胡颖颖(右一)为秘鲁参展商介绍中国市场对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
青年交流:以体育促文明对话
在2025年女子曲棍球亚洲杯赛场上,浙外志愿者承担各国国家队随队翻译与现场沟通重任。全程参与训练协调、赛程对接、赛后技术交流及跨文化互动,以精准表达和细致服务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24级韩语专业李美静作为韩国国家队随队翻译深有体会:“体育超越语言,直抵人心。这段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与文化的温度。”她在服务中收获了友谊,也见证了体育作为文明对话载体的独特魅力。“起初特别担心无法胜任印度国家队的翻译工作。”24级电子商务专业崔梦颖坦言。然而,当运动员热情地邀请她品尝印度美食,分享彼此的故事时,她发现那些欢声笑语,就是最好的翻译。

李美静(一排右三)与韩国国家队运动员
青年初心:践行教育强国使命
在第十一届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上,浙外志愿者全程参与嘉宾引导、翻译对接与会务协调,在服务中近距离接触AI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智慧教育平台等前沿教育科技,沉浸式感受未来课堂的脉动。“我看到了科技重塑教育的无限可能。”25级学科教学(英语)研究生金辉说,“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眼中对教育公平的期盼,让我读懂了‘教育强国’这四个字背后的重量。”“本次博览会不仅是科技的展示,更关乎千万孩子的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吕亚男感慨道。从智能终端到乡村课堂的渴望,从技术之光到育人初心,这场实践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现代化事业的信念:用科技赋能教学,以情怀点亮未来。

金辉(右一)陪同世界教具联合会总干事兼秘书长与参展商交流
青年自信:彰显城市魅力
在第八届杭州国际日,如何向世界讲好杭州故事,成为浙外青年肩负的重要课题。22级西班牙语专业吕瑶洁用流利的西班牙语介绍西湖文化意蕴与杭州数字经济的创新成果,赢得外国嘉宾由衷赞叹。“看到他们眼中闪现的兴趣与敬意,我内心充满自豪。”她说,“我们还收到了杭州市外办的感谢信,能为这座城市的国际化进程贡献青春力量,我感觉很骄傲。”23级日语专业吴熙晴则在维罗纳国际歌剧节驻场服务期间,对杭州的开放包容有了更深体悟。“当我站在运河畔的OMNI广场,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咏叹调与《阿依达》的恢弘旋律在杭州夜空下交汇,不同肤色的观众共同沉浸于艺术之美时,我深刻感受到杭州不仅是‘文化名城’,更是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的‘国际会客厅’。”

吕瑶洁(左一)引导外宾前往中国湿地博物馆进行文化考察参观
青年思考: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
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为志愿者们打开了观察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全新窗口。服务期间,他们协助组织多场中外作家对话和主题论坛,近距离见证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蓬勃姿态,感受“网文出海”背后的文化共鸣与全球回响。22级翻译专业顾栩恺说:“我看到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受到海外读者追捧,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活力。在数字时代,只有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渠道才能让文化交流不断迸发生机。”23级法语专业马晴雨分享到:“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精通语言,还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更自信的表达,主动投身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不仅是成长的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责任。”

顾栩恺(右一)与各国外宾代表
浙外国际志愿者以扎实的专业能力、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闪光。他们用语言连接世界,用行动诠释担当,书写着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