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专区 > 正文

历经艰辛 成就伟大

作者:团委  发布时间: 2017-09-15  点击:

合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禁思绪翩翩,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原汁原味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青春时光。书中历史细节之真实、刻画之鲜活,让坚毅勇敢、质朴纯真的青年习近平形象跃然纸上;而村民们、知青们把当年的事娓娓道来,记忆依然那么清晰,现在说起来依然那么激动,让人感慨尽管岁月沉淀了40余年,但这份真情一点也没有褪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见到的习近平同志,已经是运筹帷幄的大国领袖。但无论多么成熟的领袖,也都是从少年、青年成长起来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习近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如何扣上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奠定人生思想根基的。仔细品读其中生动的故事,不禁让人感叹习近平青春磨砺的艰辛和一路成长的不易。

这种艰辛和不易,体现在特殊的岁月里习近平仍然坚守理想信念,从未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虽然父亲蒙受不白之冤,自己被作为所谓“黑帮子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坚信我们的党能够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插队期间先后十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尽管一次次被拒绝,他也有过不解和委屈,但在坚持不懈的行动中对党忠诚的心却更加坚定。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作品,在比较、思考中筑牢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入党初心。

这种艰辛和不易,体现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习近平吃苦耐劳、放下身段,历经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习近平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知青插队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当地百姓是攥着黄土咬着牙活的“受苦人”。作为城里娃,他也有过不适应,但很快地,他就把自己当成普通农民,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都不换肩,做到了“白加黑”“五加二”,从来不“撒尖儿”。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让他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

这种艰辛和不易,体现在农村漫漫七年中习近平脚踏实地、不急不躁,培养出强大的人生定力。在老三届知青当中,习近平“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眼看着一起来的知青90%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他一个知青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工作,一点也没有彷徨。这样淡定、从容地面对未来,是因为在艰苦岁月里,他已经把心留在了延安,决心无论自己的境遇怎样,都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不辜负光阴、不辜负自己。就是这样的心态,送他从平凡的起点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这种艰辛和不易,还体现在习近平感恩群众、融入群众、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青年习近平最困难的时候,是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让他发自肺腑地说“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得”。他把自己当成了黄土地的儿子,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带领乡亲们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还建成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当听到乡亲们深情回忆“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我们就能深切感受习近平同志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刻理解他今天所展现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

对照这种艰辛和不易,作为青年人,我们很有必要拷问自己,今天的我们是否达到了,或者接近了当年那位青年的人生境界呢?习近平15岁来到梁家河时,曾经“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梁家河的乡亲们当年送走的是“敢说敢做敢担当、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今天,我们在这本书里品读青春榜样、解读青春密码、叩问青春答案,就是为了向习近平学习,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的一切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用奋斗的汗水写下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